許多人總愛在山路飆車,但一個不助聽器小心可能會出意外。臉書流助聽器價格傳一段行車紀錄器影片,一名風衣男子騎機車狂飆,還逆向超車,結果疑似車速過快,在過彎處來不及轉彎,連人帶車摔倒在地,騎士還在地上翻了一圈,差點被後方的機車給輾過,耍帥不成大出糗,短短11秒畫面引發瘋狂轉貼和討論,網友紛紛直呼「好療癒」、「87分不能再高了」。
影片曝光後,引發熱烈討論,「差點直接下山」、「帥翻了」、「笑死我重複看了好幾次」、「人要比車兇!」、「只有我覺得療癒嗎」、「這樣騎早晚出人命」、「沒有看過這麼87的」、「看到他沒害到其他駕駛人我就安心了」、「不要命的最快」、「多摔幾次就會知道路線該怎跑了」,還有許多網友狂酸,「怎麼沒有衝下去啊,可惜」、「沒死真的可惜」、「護欄有沒有怎樣?還好嗎?」、「可惜沒被收掉」、「怎沒飛出去」、「看到他摔車我就放心了」、「是趕著去喝湯嗎?」、「果然沒讓我失望」、「為何圍牆那麼高」。
助聽器(hearing aid)是幫助聽障者改善聽力不良狀況的裝置,最早期的助聽器是耳筒,其構造與用法類似平常的漏斗。進入二十世紀,依據近似電話的原理,有人設計出電子式助聽器,其內部主要有三大部分,一是麥克風(microphone),一是增波器或稱擴大器(amplifier),一是接收器(receiver),聲音由空氣振動而先經過麥克風,轉成電流,經過增波器放大後,傳進接收器,再把電流轉成聲波,使聽障者感應到聲音。1920年代,助聽器使用真空管,到了1950年代,為電晶體取代,1980年代,半導體晶片將助聽器的效能再進一步提昇。按照聲音傳導方式區分,助聽器分為空氣傳導式(air conductive)與頭骨傳導式(born-anchored)兩大類,大部分助聽器屬空氣傳導式,依其外型可大致再分成四種:1.口袋型,麥克風及增波器製作於一香煙盒大小的單元內,可置入口袋,以電線連接著插於耳道之接收器;2.耳掛型,將所有組件製作成一小型彎曲的單元,可掛於耳後,並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3.眼鏡型,將所有組件置入較粗厚的特製眼鏡架內,以軟管插入耳道接收;4.耳道型,根據配戴者的耳道塑模,將所有組件置入一微小的單元內,可完全插於耳道中。